陪伴中一起探索復元之路
作者: 江宜靜(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-職能治療師)
身為職能治療師,剛進入精神科這個領域時,其實帶著許多不自信。總擔心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巧,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到服務對象。而在社區復健中心這樣一個強調工作訓練、支持回歸社區的場域,至今仍經常在心裡反覆思索——這位學員,是該積極推動他往就業邁進?還是維持現有狀態,陪著他維持穩定?或者該停留在此刻,單純陪伴?
若說起印象深刻的服務歷程,其實像跑馬燈一樣,好多人事物歷歷在目。其中較特別的,是小金。她的童年與求學階段歷經無數次霸凌,甚至在發病後也常遭受家人的言語傷害,這些都成為影響她就業的關鍵。對於他人的語言或指導,她總是抱持有限的信任與理解。剛開始參與工作訓練時,她雖然口頭上答應配合,但行動上卻是逃避、不願接受安排。而一路走來,我看見她逐漸從抗拒轉為願意嘗試,從總是賴床到可以開始克服早起、調整作息。現在的她也能在同儕團體裡漸漸敢於發聲,從安靜旁觀,到能夠侃侃而談;在需要有人擔任記錄時,甚至會主動舉手。每當看到她自告奮勇時,腦中就會浮現過去那個退縮、拒絕的她。這些成長,是我在工作中最大的感動。
在這些服務的過程中,我逐漸理解,所謂的「專業支持者」並不是單向的給予,而是一種動態的角色。有時是引導者,有時是同行者,有時甚至只是安靜的陪伴者。因為在服務的過程中,不僅僅是幫助服務對象找到自己的節奏,也同時摸索自己在服務中的定位——在這個狀態下,我能做什麼?能做多少?什麼時候該靠近引導?什麼時候又該安靜等待?
回望剛進入社區復健中心時的忐忑與不安,我發現自己培養出的專業樣貌,不是來自能提供多少課程或技巧,而是在一次次陪伴與碰撞中,學會如何在不同的問題與情境裡,找到與服務對象共處的平衡。一段舒服的支持關係,包含了期待彼此能被理解與被包容。也期待自己在未來,能持續找到最合適的狀態,陪伴服務對象探索屬於自己的復元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