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曾以為別人的「標準」才是夠好

曾以為別人的「標準」才是夠好

作者:沈芸秀臨床心理師

走在醫院和機構的長廊上,經常觀察到小花的眼神若有所思,很少聚焦在迎面而來的人們,偶有接觸機會,也感到十分有距離。難得於去年底,小花表示想找心理師談談,讓我能在過程中觀察到小花有許多小心翼翼、迎合反應,常擔心他人認為自己不夠好,會花許多力氣去解釋和表明自己的努力,以避免被看成某個樣子的狀態。同時,此狀態似也讓她感受到消耗。

兩次會談後,或許沒有讓小花感覺到被接住,又或許是小花有諸多猶豫,小花提出想結束會談。那時與小花表示自己因為駐點機構,如果有需要,都可以再約時間。後來,我們僅維持偶爾碰到面時的簡單問候。

四個月後,小花突然提到想找心理師。因此我們開啟一段較為穩定的會談時光,治療中,反映小花在面對那些困擾事件的情緒、感受。

當小花想尋求建議時,引導她思考,根據她的覺察體會,她會想要有哪些改變?

當小花想要迎合他人時,鼓勵她練習感受與看重自身需要。

以調整身體姿態為例,引導小花覺察哪些動作、擺放方式,會讓自己感覺比較舒服?

而小花也很可愛地向我師確認「這樣可以嗎?」,這時我會追問「這個確認是和誰確認呢?」,隨後我們兩人就會同時莞爾一笑。小花也分享她的發現,她發覺到即使是「選擇讓自身舒服的身體姿勢」,她仍會無意識地想做到別人眼中的「可以」,或許這也是她常感覺疲憊的原因之一。

隨著會談時間拉長,小花漸漸地在對話、正念技巧中,允許自身感受存在,卻仍然可以與之保持一段距離,觀看、覺察,然後不被浮現而來的念頭綁架,有更多空間去理解自己與其在意的他人,也開始有機會去鬆綁那些...原來以為的「標準」和慣性反應,我們也討論到可以如何和家人溝通。

回顧目前為止的歷程,觀察到小花在會談過程笑容變多,較能輕鬆一些地看待自己和他人。

未曾想過原先感覺上有距離的互動關係,能有機會靠近與接住。而小花也透過技巧的學習、認知的調整,當面對生活中類似難題時,較有餘裕去應對並自我照顧。

回目錄頁
subscibe